建院35周年系列报道⑫:城市桥梁功能的设计与展现
2020-11-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政3.0理念的不断深入,市政桥梁的设计不再只考虑交通功能的需求,其所蕴含的其他城市功能被更多地挖掘和展现且更广泛应用。

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的桥梁设计师是如何体现市政桥梁的交通功能性、人文与景观融合度、结构艺术感与城市时代感,如何赋予市政桥梁生命与活力。


剖析城市现代需求

以江宁小龙湾大桥为例。南京市政院团队在设计中,充分剖析周边现代生活需求,努力打造网红景点,将桥梁结构结合灯光秀、水景观共同打造。

设计师通过周边现状分析及现场勘察,周边多为居住区、商业区以及政府行政区,秦淮河杨家圩片区的开发日益成熟,两侧的交通出行及市民之间的交流沟通需求愈发强烈,而缺少连接两侧的功能性桥梁使得市民的出行成本大大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一物一景的需求也应运而生,而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她的开发与保护同样值得重视。设计时充分结合秦淮河河道景观的理念与需求,在保证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做到桥与水、景与生活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建院35周年系列报道⑫:城市桥梁功能的设计与展现(图1)

▲江宁区小龙湾路跨秦淮河大桥

设计以造型优美结构独特的44+96+44m三跨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为载体,桥梁结构造型新颖优美,功能性强。大桥通过连接两侧城市次干路,为两侧市民提供一条快速出行通道,慢行交通也得到保证。并且借助水幕秀、灯光秀等技术做到桥梁自成一景的效果,是周边居民休闲游玩的首选,并且成为南京当地的一大网红打卡处。同时桥梁与周边现代化生活街区充分融合,现代感十足,成为江宁区近年来新建城建项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植文化的挖掘与展现

以高淳区濑渚桥工程为例,南京市政院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将桥梁充分融入文化长廊,成为其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考虑文旅节点元素,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以独特的桥梁造型和栏杆文化浮雕的形式体现。

设计师通过现场勘查,查阅历史文献,走访当地居民,确定了桥梁的历史脉络传承点。濑渚为古地名,即吴国所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桥梁所跨石固河,水清景美,四季有景,三季有花。项目紧邻濑渚洲公园,公园绿意葱茏,景色怡人。

2-20112G0064V35.jpg

设计将片区历史文化景观等元素进行梳理分析与提炼,设计为三跨上承式梁拱组合桥并融合浮雕栏杆,展现自然与文化,形成高淳新名片。

通过自然文化分析,多项方案比选,南京院的设计者在该处采用三跨上承式梁拱组合桥,既能保证结构坚固耐用,呼应“固城”一词,拱形结构也可以极好的与周边自然景观融合,展现结构外形的柔美。桥梁栏杆采用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浮雕设计,展现高淳当地自然与文化,打造城建新亮点,成为新高淳的新名片。


立足规划起点

以文山大桥为案例,基于文山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及发展规划,南京市政院通过实地考察当地的交通、用地、规划、文化等方面,因地制宜,旨在建设一座兼具生态美和建筑美的“功能性桥梁”,打造出与自然融合、与发展统一的“艺术性桥梁”。

2-20112G0063OT.jpg

城市规划的“通”与“达”

文山市现状路网的交通量分配比重相差悬殊,其中有些次干路、支路网并未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缺少与外部快速路的连接通道。交通贯通性较差且建设规模跟不上发展步伐,现状的道路桥梁建设现状已经难以满足文山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尤其是对外部的快速交通需求。

在此前提下,设计师们决定从土地利用性及建设必要性出发,建设一座符合城市规划的功能性桥梁,采用造型优美的85+240+85m三跨连续梁钢桁架系杆拱桥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城市规划中的“通”与“达”。

城市发展的“径”与“脉”

设计师们深入研究了当地交通的脉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设计灵感注入桥梁建筑,旨在建设一座为能够服务区域人民和地方经济的桥梁,作为“径脉”连接各方,实现全域经济繁荣。

生态自然的“根”与“源”

“一年有冷热,久雨变成秋;冬晴如春暖,惊蛰有冬寒”,设计师们结合“市政3.0”的设计理念,以宜居宜游的文山市自然景观为设计思路,充分开发利用城市桥梁的桥下空间。

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底色,在桥下空间布局塑造多类型的生态景观节点,打造出与城市风貌、人文相互协调融合,兼具景观性、功能性的桥梁。塑造生态精致的城市新姿名片,展现文山现代化城市的新风貌。



(撰稿:王涛 邵江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政3.0理念的不断深入,市政桥梁的设计不再只考虑交通功能的需求,其所蕴含的其他城市功能被更多地挖掘和展现且更广泛应用。

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的桥梁设计师是如何体现市政桥梁的交通功能性、人文与景观融合度、结构艺术感与城市时代感,如何赋予市政桥梁生命与活力。


剖析城市现代需求

以江宁小龙湾大桥为例。南京市政院团队在设计中,充分剖析周边现代生活需求,努力打造网红景点,将桥梁结构结合灯光秀、水景观共同打造。

设计师通过周边现状分析及现场勘察,周边多为居住区、商业区以及政府行政区,秦淮河杨家圩片区的开发日益成熟,两侧的交通出行及市民之间的交流沟通需求愈发强烈,而缺少连接两侧的功能性桥梁使得市民的出行成本大大增加。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一物一景的需求也应运而生,而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她的开发与保护同样值得重视。设计时充分结合秦淮河河道景观的理念与需求,在保证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做到桥与水、景与生活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建院35周年系列报道⑫:城市桥梁功能的设计与展现(图1)

▲江宁区小龙湾路跨秦淮河大桥

设计以造型优美结构独特的44+96+44m三跨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为载体,桥梁结构造型新颖优美,功能性强。大桥通过连接两侧城市次干路,为两侧市民提供一条快速出行通道,慢行交通也得到保证。并且借助水幕秀、灯光秀等技术做到桥梁自成一景的效果,是周边居民休闲游玩的首选,并且成为南京当地的一大网红打卡处。同时桥梁与周边现代化生活街区充分融合,现代感十足,成为江宁区近年来新建城建项目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植文化的挖掘与展现

以高淳区濑渚桥工程为例,南京市政院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将桥梁充分融入文化长廊,成为其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考虑文旅节点元素,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以独特的桥梁造型和栏杆文化浮雕的形式体现。

设计师通过现场勘查,查阅历史文献,走访当地居民,确定了桥梁的历史脉络传承点。濑渚为古地名,即吴国所建濑渚邑,因城池坚固,又名固城。桥梁所跨石固河,水清景美,四季有景,三季有花。项目紧邻濑渚洲公园,公园绿意葱茏,景色怡人。

2-20112G0064V35.jpg

设计将片区历史文化景观等元素进行梳理分析与提炼,设计为三跨上承式梁拱组合桥并融合浮雕栏杆,展现自然与文化,形成高淳新名片。

通过自然文化分析,多项方案比选,南京院的设计者在该处采用三跨上承式梁拱组合桥,既能保证结构坚固耐用,呼应“固城”一词,拱形结构也可以极好的与周边自然景观融合,展现结构外形的柔美。桥梁栏杆采用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浮雕设计,展现高淳当地自然与文化,打造城建新亮点,成为新高淳的新名片。


立足规划起点

以文山大桥为案例,基于文山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及发展规划,南京市政院通过实地考察当地的交通、用地、规划、文化等方面,因地制宜,旨在建设一座兼具生态美和建筑美的“功能性桥梁”,打造出与自然融合、与发展统一的“艺术性桥梁”。

2-20112G0063OT.jpg

城市规划的“通”与“达”

文山市现状路网的交通量分配比重相差悬殊,其中有些次干路、支路网并未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缺少与外部快速路的连接通道。交通贯通性较差且建设规模跟不上发展步伐,现状的道路桥梁建设现状已经难以满足文山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尤其是对外部的快速交通需求。

在此前提下,设计师们决定从土地利用性及建设必要性出发,建设一座符合城市规划的功能性桥梁,采用造型优美的85+240+85m三跨连续梁钢桁架系杆拱桥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城市规划中的“通”与“达”。

城市发展的“径”与“脉”

设计师们深入研究了当地交通的脉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设计灵感注入桥梁建筑,旨在建设一座为能够服务区域人民和地方经济的桥梁,作为“径脉”连接各方,实现全域经济繁荣。

生态自然的“根”与“源”

“一年有冷热,久雨变成秋;冬晴如春暖,惊蛰有冬寒”,设计师们结合“市政3.0”的设计理念,以宜居宜游的文山市自然景观为设计思路,充分开发利用城市桥梁的桥下空间。

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底色,在桥下空间布局塑造多类型的生态景观节点,打造出与城市风貌、人文相互协调融合,兼具景观性、功能性的桥梁。塑造生态精致的城市新姿名片,展现文山现代化城市的新风貌。



(撰稿:王涛 邵江艳)

上一条:NJMD-党建 | 江苏区域党建工委召开主题教育总结会 下一条:建院35周年系列报道⑪:以深厚技术底蕴助力交通高质量发展